楼主: 惜缘1982

岁月长镜头下的南疆生活旧忆

[复制链接]

1

主题

66

回帖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20: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年代的乡镇和农村比较落后,生活水平不高,交通条件也差。我所在的乡只有一条柏油路,连接着乡政府和巴莎公路,再通往县城。乡村道路上偶尔能看到自行车和摩托车经过,汽车很少见,毛驴车是农村主要的交通工具,几乎每家都有一辆。乡里唯一的公共交通是停在十字路口的一辆四轮马车,顶篷是红布做的,四角挂着铃铛,专门用来拉客。要去县城,得先从乡政府坐马车到巴莎公路,每人一元钱,然后等途经这里的公共汽车前往县城,回程则按相反路线返回。
1743941600793.jpg
在秋风萧瑟的深秋,独自一人坐在马车上,听着马蹄踏在路面上的哒哒声、马铃的叮当声,还有偶尔传来车夫甩动马鞭的啪啪声,望着随风飘飞的黄叶,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和亲人,思绪万千,那一刻,孤独与无助感将我彻底笼罩,心痛得几乎要哭出声来,这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场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6

回帖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20: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村道都是土路或砂砾路面,车辆经过时尘土飞扬,跟在后面的人半天都睁不开眼,什么也看不见。因为靠近戈壁和沙漠,降水稀少,气候特别干燥,有些路段的尘土堆积厚度可达十公分,一脚踏上去,能淹没脚踝。

那时乡下还没有自来水,农民吃水困难。每个村和小队都有涝坝,农民家中都有水缸,平时从涝坝打水储存起来,用来烧水做饭、洗菜洗衣。乡政府门前有一条小水渠,三四月份是农业用水高峰期,叶尔羌河水通过水利枢纽流向各个乡镇,再由水管站分配到各村组,这就成了农村的主要水源。农民先把河水灌满涝坝,然后再用于灌溉农田。河水从六七十公里外的分水闸流出,沿途又流经大大小小各种渠道,裹挟着泥沙,等流到乡里的时候,已经变得很混浊了。我刚到乡里时,洗脸刷牙和饮用的都是涝坝水和渠沟水。打上一桶渠沟水,沉淀半天,桶底会留下一两公分的泥沙,上面的清水就用来洗漱和做饭。
1743941690018.jpg
近三十年过去了,如今乡镇的条件越来越好。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村面貌。富民安居、村村通工程、脱贫攻坚等政策的落实,让南疆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农村交通发达,好多农民也买起了小轿车,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通柏油路,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新建的安居房宽敞明亮,房前屋后瓜果飘香,处处欢声笑语,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看着今天的南疆农村,再回想当年的生活,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这片我生活过的土地,终于摆脱了贫穷和落后。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曾经再苦再累,也都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6

回帖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20: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溯至90年代,南疆乡镇的工作重心主要聚焦在农业生产方面,而棉花种植更是重中之重。在那个时候,乡政府几乎没有文件资料需要上报,也不存在各类报表。干部们既不用加班,也无需夜间值班。他们的家,要么在县城,要么在其他乡镇,一到下班时间,便各自踏上归家之路。下午七八点过后,偌大的乡政府院子里,就只剩下我和大门口十几个值班的民兵。陪伴我的,仅有那本《宋词三百首》,以及院子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6

回帖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20: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彼时,乡里的条件十分艰苦,既没有电视机,也没有传呼机和手机。乡政府仅有一部座机电话,被锁在铁皮盒子里,放置在通讯员办公室门口的窗台上,这部电话只能接听,无法外拨。
1743941937686.jpg
我常常独自一人,寂寥地坐在廊檐下的台阶上,看着几只麻雀在尚未发芽的葡萄藤架上欢快嬉戏,听着附近清真寺传来麦僧召唤信徒礼拜的声音,还有巴扎上餐厅播放的维语音乐。那一刻,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我仿若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周身都被孤独与陌生紧紧包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6

回帖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20: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语言不通成了极大的障碍,连个能畅快聊天的人都找不到,我的内心满是孤独和空虚。白天还好,总能找点事情做来分散注意力,最难捱的,是那些漫长又孤寂的夜晚,寂静的黑暗中,思绪总是不由自主飘向远方的家乡。

那段时间,我的情绪格外容易起伏。记得有一次在巴扎上,看到一个骑自行车卖冰棍的汉族小伙子,那一刻,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就好像见到了久违的亲人。我和他聊了许久,还托他打听一起的战友都被分到了哪个乡镇。分别的时候,心中竟涌起一股浓浓的不舍之情。后来,也幸亏有他帮忙,我才得以一个一个联系上分散在各乡镇的战友。
174394198107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6

回帖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20: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门口值班的民兵都是从村里派来的农民,每个村来一个,需24小时坚守岗位,一年轮换一次,他们年纪大多在二十岁左右。那时武装部没有迷彩服,民兵们都穿着自己的日常衣服,也没有经过正规训练,整天在大门口嬉笑玩耍,充满着质朴的活力。

有一回,我看到一个在武装部干满一年、即将轮换回家的民兵,背着行囊准备离开。他和其他民兵相互拥抱、挥手告别,就在那一瞬间,我猛地想起父母送我到村头时的场景,情绪突然失控,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6

回帖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20: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的我,对家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想念父母家人,想念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我甚至一度想打起背包,一刻不停地回到家乡,哪怕家乡的日子依旧艰苦,我也甘之如饴。可当我抬头,看到院子里迎风烈烈飘扬的五星红旗,脚步顿住,心中开始犹豫,打起了退堂鼓。最终,我还是说服了自己:这里是中国,是祖国的土地。我是农民的儿子,离家时父母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和反复的叮嘱还历历在目,为了以后能过上好日子,为了实现父母希望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素愿望,我必须留下来。
1743942030394.jpg
在那些孤独寂寞的日子里,我只能捧着那本《宋词三百首》反复研读,从古人的诗词里体会他们或豪迈、或婉约的心境与情感。为了打发漫漫长夜,我开始尝试模仿着写诗词。尽管我对诗词的韵律格式一窍不通,但还是坚持把自己最真实的心情和感受付诸笔端,也算是为那段青春岁月留下一份独有的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6

回帖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20: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兵们听说我是新分来的武装干事,对我这个汉族干部充满了好奇,好几个民兵来到我宿舍门口,想要和我打招呼。可我刚到乡里工作,根本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他们也听不懂汉语。想要表达一件事,只能连说带比划,手舞足蹈,即便如此,最后也不一定能明白对方的意思,交流起来特别费劲。但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彼此渐渐熟悉了,民兵们经常来找我玩。他们会主动帮我打扫宿舍卫生,去涝坝帮我打水,有时还把家里送来的饭拿给我一起分享,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做客。我也会和他们一起打球,跟他们学卷莫合烟。我把党校发的双语学习书拿给他们看,跟着他们学维语发音,学习日常对话。慢慢地,我也能和他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相处久了就会真切地发现,维吾尔族人大多都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尤其是在相对偏僻落后的农村,这份质朴与善良愈发纯粹,让人倍感温暖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6

回帖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20: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把我当时写的两首最能代表那时心境的诗词一并附上,因篇幅所限,只能发两首了,若大家喜欢,我可以单独出一期。

渔家傲

窗前寒灯纸上字,点点滴滴诉别离。故人异域不相聚,到头来,埋骨恐是西域地。

春风几度复返去,回首顿觉凄凉意。浊酒一杯入愁肠,漂泊伤,西风吹落泪成霜。

定风波

寒夜凄清人无声,倚栏遥对向洛京。今宵不是七月七,无奈,织女难会牵牛星。

羁旅异乡非无情,犹记,故园春来风雨声。挥笔写到断肠处,管它,坐伴摇烛到天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6

回帖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20: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入职场的温暖迹遇
到乡政府一周后,生活基本安顿妥当,紧接着便要投入工作了。

武装部当时仅有部长和一位武装干事,两位都是维吾尔族干部。部长年近五十,是退伍军人,还负责一个村的农业生产,日常大多时间都在村里忙碌,根本抽不出时间训练民兵。而那位武装干事没当过兵,对于军事训练更是一窍不通。我作为新分配来的武装干事,不懂维语,民兵又听不懂汉语,这就使得训练工作无法开展。如何给我安排工作,让书记很是头疼。毕竟我是作为武装干事被分配下来的,县委也曾反复强调要专人专用,不能安排其他工作。经过一番斟酌,书记最终安排我整理乡政府历年的档案,想着等之后再有民族干事分来,再开展民兵训练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