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IC设计工程师成长日记
截至2022年底,以一名模拟IC工程师的身份进入职场,刚好一年半,从开始负责项目中的模块电路设计,到现在独立负责新项目的设计,所有的经历和感受,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成长,今天,也是今年上班的最后一天,简单说一下,过去一年半我都做过什么、收获了什么和自己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过程。1.我都做了什么?
刚进入公司的我,第一个月主要还是熟悉公司的产品线、工作环境、办公系统,第二个月开始就参与一个接近尾声的项目,负责LDO和UVLO的仿真设计,更多程度上还是以熟悉文档规范性和电路设计规范性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进行很深的研究和改动;
一到三个月,通过之前对公司核心产品的学习调研,在研发和测试同学之间开展了两次部门内部的PPT展示和讨论,在电路设计前,可以和测试同学针对指标和测试方法进行讨论,加速了我对电路的理解,尽管这时候还没有深入的研究过电路,而是从实际应用出发,这一点我觉得很棒 三到六个月,参与新的项目,跟着前辈负责Chargepump的设计,在整个期间,才发下,CP设计时序相当复杂,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在时序分析和逻辑设计上也是花了很多时间,这个项目可以说是进公司来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在前辈的带领下,对系统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做完了
六个月以后,参与了公司首款XX项目,主要做了BIAS/LDO/OSC/阻抗检测/IO接口的设计,也针对其中的一些理解写过一些技术分享,是我收获最多了项目了 从上个月开始,独立负责带CLASS AB功率放大器项目,我的心情的复杂和紧张的,不仅要cover整个项目的电路设计是否能够完成,还要从竞品分析、封装兼容性评估、版图面积评估各方面需要你来cover,这可能是我工作开始,主动能动性最强的一段时间了,哈哈哈 2.我都收获了什么?
在模块电路设计阶段,其实主要视角都停留在给我的Spec如何实现,电路架构如何选择,性能参数如何分析,器件尺寸如何取等等,其实这个阶段挺感谢一个前辈,帮我在分析电路方面打开了思路,哈哈哈!!!但模块设计有一个局限性,就是你不知道系统对他的要求如何,你只知道按照spec这样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莫样能考虑到实际应用的case,这是我在独立负责项目开始,才看到的新领域
独立负责项目阶段,首先就是分析主要的性能指标,学习推导理论分析模型,实际仿真调试,是否能够做到spec,做初步的评估,这是设计阶段的基石,只有这个阶段做踏实了,设计阶段就是更详细corner的验证,详细case的验证,最起码电路方案不会有大的改变了,仅仅是参数优化设计 3.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
初入公司,就是自卑,身边太多优秀的大佬,平时聊天大家都在讨论项目,什么噪声,失配、THD,带宽,零极点设计等等我都插不上话,毕竟我很菜嘛
后来,也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用牛客网刷题,巩固知识点,因为上面有专门针对数字IC岗的题库,题库整理的很全面,而且配答案,用起来很方便~
进来一年,和别人可以针对一些问题进行batlle,虽然最终自己理解错的居多,但也是在自信心上有了改变,这也是我成长比较快的时期
到2022年底,感觉更多的是大家都很忙,自己也要更加独立负责一些东西,慢慢变得稳重起来,说好呢也不好,反正一直把握专注技术这条主线,就行了,提升技术,做好产品,这也是我的初衷 4.下午茶充电时间
闲聊这么多,分享一下,关于设计电路前需要准备的一些思考内容吧
首先介绍下几个测试环节:
(a)CP(Chip Probing),指晶圆测试,CP测试在整个芯片制作流程中处于晶圆制造和封装之间,晶圆(wafer)制作完成之后,成千上万的裸die(未封装的芯片)规则的分布满整个wafer,由于尚未进行划片封装,芯片的管脚全部裸露在外,这些极微小的管脚需要通过更细的探针(probe)来与测试机台(Tester)连接,从而进行的芯片测试,就是CP测试。
(b)FT(Final Test),是芯片出厂前的最后一道拦截,测试对象是针对封装好的chip,CP测试之后会进行封装,封装之后会进行FT测试,DT测试是一种针对电器元件进行通电试验,以测试芯片是否可以正常工作,FT测试非常直观,能用就是能用,但不能用它测试出问题所在 一些测试中的名词解释:
(a)Pitch:芯片的两个引脚的中心距离,如果pitch为0.35mm,会带来测Rdson测困难,间距越大,越容易画PCB,整个要提前评估好,降低测试设备要求
(b)socket:芯片测试座,芯片测试座是芯片引脚的延伸,可以这样理解,IC socket测试座实际上是一个符合测试要求的精密接头
其次,我们在电路设计前需要做好DFX的考虑,目的就是保证我们产品电路做出来的成功率
包括:DFR/DFS/DFM/DFT /DFA
上面的内容,公司都会有对应的一些项目经验去参考,来规避历史项目犯过的错误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这里了,希望自己的成长过程也能帮助到更多的IC designer! 2023.01.20今天最后一天上班,分享一下我在做低压LDO的几个Debug过程,也是一个小小的总结
一、LDO输出电压后仿真相比前仿真掉的很多
问题描述:
在后仿真R+CC时,发现1.8V电源1.6V输出的LDO输出电压在加上负载电流后相比前仿真掉的更快,也就是驱动能力不
Debug过程:
首先,理论分析,因为低电源下的LDO本来给P型PASS管留下的drop电压只有200mV,这本身就比较吃紧;其次,通过后仿真发现,VDD电压是准确的1.8V,输出1.6V没有问题,但加逐渐增大负载电流时,就存在电压掉的太快问题,很奇怪,这时候怀疑PASS管版图器件的Source端电压是不是真正的1.8V,经过和后端同时一起检查layout发现,发现版图DVDD的pin离功率管source很远,且线很细,可能就是这个寄生电阻导致的压降,导致输出掉的比较厉害,经过将该电源线加宽,该问题解决,所以定位就是因为版图的IR drop导致的PASS管Drop电压不足导致的驱动能力变弱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