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汽车研发这十年
Lockdown(以下简称LD)毕业于某普通211本科机械工程专业,在大四的上半年早早的和某主机厂A签约。作为在校参加学生活动活跃、做过院系学生会主席的LD,当时是有些不甘心的,一者A的整个面试、笔试过程极其普通,没有多大的挑战;二者A当时录取的人数超多,光LD所在的班级就录取了7人(到10年后的现在还有3人在职)。那会光想着先从技术作为切入口打基础,后续再转到管理、销售类岗位,谁知一入技术深似海,已过十年不自知。除了忙于各种饭局赶场,悠哉游哉的度过了大学最后一年。(后面会说到LD‘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实际经历,可惜了最后这一年。)迫不及待的踏上南下的火车,辗转看着公司接送大巴开往越来越荒凉的城郊,等下大巴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一股踌躇满志的豪情:A,我来了!住5~6人的工地板房没问题,有空调就行;厂区里遍地还在施工的尘土飞扬没问题,等都建好了环境就好了;拿着实习期2000元左右的工资没问题,转正了会涨的,现在够用就行;周边只有一趟公交车没问题,想去哪多转几趟公交就能到;外面没有像样的超市没问题,有小卖部能买日常用品就行……LD虽然在校最高拿过二等奖学金,但在校考试基本靠临时抱佛脚和作弊,(等到8年后动了准备申请香港MBA时,才悔之莫及。基本的领悟就是,如果你的本科学校不怎么样,绩点最好要高,至少得3.0以上吧。回过头来看,虽然大学学的几乎都没有用上,其实是什么专业知识都没学到,但没有一种曾经的努力会白费!)考完了基本也就忘了学的是什么了,以至于后来和校友们侃大山会有这样的疑问:当时有学某一门课吗?我怎么没印象。来到公司后一切都是新鲜的,(虽然大学课程上的内容都是过时的,但有过初步的介绍。)庆幸当时被分配到的是做总布置工程师,传说中研发工程师中最不懂技术、职能部门中最懂技术的研发类岗位,可以用上大学锻炼的所谓管理、处世的能力。拜访了公司的前辈得知,作为总布置要熟悉整车的构造,贪婪的开始观察、记录、自学自己能见到一切汽车相关的零部件、书籍。在大学时不敢想象,自己会主动去学《汽车理论》之类高大上的高深书籍。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拆卸发动机和变速箱;第一次拆装车门系统(玻璃升降器、玻璃等);第一次拆装前后制动器,考试有一项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拆装鼓式制动器…… 古训曰:乐极生悲,日中则昃。还没来公司多久,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国国际集团(AIG)难以为继,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公司言之和国际金融局势接轨,给我们这些实习生发布了通知:实习期考试不达标的淘汰!于是乎,大学学了两个学期的Auto CAD,居然通过一个星期的培训就学会了;大学怎么学都学不会的3D绘图软件Solidworks,居然通过三个星期的培训学会了更为复杂的CATIA,软件实操考试在120多人的大班排名前三。一直给自己定性为学渣,没成想一工作摇身一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学霸’。自己还是那个自己,培训的讲师是公司早来几年的前辈,比大学任职了N年的考试教的好吗?不尽然。为何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想来想去是心态变了!一是从被动接受到要主动去学习的转变;二是外界压力迫使认真去学。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一直以为淘汰只是公司说说而已,等过了实习期才发现,班上还真有2、3个因为考试没过被辞退的。 了解汽车构造的第一年,度过了精神高度集中、神经高度绷紧的45天入职培训,终于坐进了科室办公室,正式成为了一名总布置工程师。看到桌上放着的台签,心中还是会有一丝莫名的兴奋,毕竟有哪个男生不喜欢汽车,更何况自己现在所做的是参与到核心的研发环节。写到这,想起了一个教育故事《砌墙》:有三个工人在砌墙,一个人经过此地,就问甲工人:“你在干什么?”甲工人说:“我在砌墙啊!”过路人又问乙:“你在干什么?”乙工人说:“我在盖房子啊!”问至丙时,丙愉快地回答道:“我正在盖一间教堂,这间教堂将成为村内人聚会的场所,所以我要仔细努力地完成它。”若干年后的故事结局有几种不同的版本,其中一种是说第一种建筑工人跟5年前一样还是在工地上干苦工,第二个建筑工人却成为了100个工人的包工头,第三个建筑工人变化更大,成了当地一个房地产的老总!其实结局大同小异。相信绝大多数选择从事汽车行业的新人,心中都有着最初的梦想:不说为民族汽车工业添砖加瓦这种虚头巴脑的,但至少是设计出一款风靡全国的造型出众的好车!但是,为什么要说但是呢,现在十年后再来审视当年的状态,别说是把汽车行业干成自己的事业,又有多少人只是机械地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赚工资的讨生活的方式而已,汽车行业这十年的思考就放到最后第11章“路在何方?”里细说吧。其实,更多时候人和人之间差距的拉大,不是格局的限制,而是对心中格局的坚持和行动! 第一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熟悉整车构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车间现场一线是最快捷高效的做法。进车间主要精力放在了熟悉生产线上。按照由粗到细的思路,从熟悉了生产线是由前低工位装配区、高工位装配区、后低工位装配区组成(早期更多的是关注物理结构上的,检测和调试区减少关注),具体到每个装配区每个工序上都安装了什么东西、安装在哪里、安装的零部件都有什么作用,逐渐知道了车上的每个零部件。遇到一些在生产线上不好弄明白的地方,主要是通过在办公室看书来解决,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谁叫咱是机械工程出身不动车辆呢。比如:真空助力泵的工作原理、三元催化器的工作原理、空调的制冷过程等等,虽然效果不是百分之百的理想,但大部分的问题和疑惑可以得到解决。 经过了认识零部件的阶段之后,熟悉生产线的主要对象放在了管路连接和熟悉分装线上,比如:发动机上、ABS上的管路连接,供油与制动管总成的连接,空调管路的连接等。而在分装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动机、前桥总成、后桥总成的组成及连接情况。第三个小阶段,就是对一些小零部件的熟悉了,比如:地毯支撑块、后背门线束、发动机上的传感器等。关于非车辆工程专业是否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从实际工作来看,第一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车辆工程专业的上手更快,非车辆工程的刚开始要苦逼很多,额外花很多精力去弥补车辆知识的空白;到了第二年差距就不那么明显了,只是会在一些不太经常涉及的方面,车辆工程专业毕竟在大学四年就见过猪跑;到了第三年专业的不同所带来的差距几乎就没有了,从第三年开始主要就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自学程度了。在熟悉整车构造这块,还想重点提的是现在回想起来对日后工作多有裨益的紧固件,正是因为当时费了相当一部分力气去了解金属紧固件、塑料紧固件、力矩等这些看起不起眼,但对做总布置的工程师而言,却能更深入地了解各零部件的配合关系。(后来进入和全球TOP3的主机厂B合资的Joint Venture才知道人家有专门的部门来研究紧固件、连结方式,力矩设定等。) 第一年是不是只是个小白尽在自我学习提升,一点活都干不了,也不尽然。还是干了一些活的,要不然也对不起拿的那份工资不是。比如:各种跑单(别笑看这种力气活,可以让你快速熟悉各流程环节、以及各相关的部分科室设置,还能混个脸熟,为日后的刷脸提前做了准备。);跟试装、生产爬坡、异常车处理、成品库发车点检(反正就是做好前辈们的小跟班),当时还没有微信步数排名这个东西,要不然一天走个几万步轻轻松松;工作上做的最多的还是文档性的工作,整理整车技术条件、更新售后维修手册、配合出口准备材料等等这些。 关于导师的重要性。几乎每个主机厂都有导师制度,跟对一个好的导师,会使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受益。庆幸自己跟对了导师,直到现在,虽然和原来的导师没有任何直属上下级关系,没风遇到职业瓶颈、彷徨如何选择的时候,自己都乐于毫无保留地和原来的导师交流。所以好好珍惜自己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个导师吧,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那么好运。引申的一点是,做好执行,而且是心甘情愿、主动自发地做好执行!除非你是李一男那种天才。作为新人有自己的想法正常,不用急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也许作为新人的你理解不了导师的安排,没关系,做好执行!也许作为新人的你质疑导师的结论,没关系,做好执行!举个小例子,很多公司都要求打卡,新人难以避免总是会忘记打卡,清楚地记得导师在科室会上强调:连打卡这种小事都做不好,还能指望交给他什么重大的工作!后来看了西点校训才知道有一种执行叫No Excuse! 关于第一年工作之余的时间利用。刚毕业的前几年没有家庭这份幸福的烦恼,有大把的富余时间。现在回头来看,毕业这十年看过的书,主要都是毕业第一年肯下来的,看看清单就知道了:《大秦帝国》、《曾国藩传记》、《论语》、《易经》等,现在是很难再静下心来去肯这类书籍了。个人建议:多读点书!为的不是读万卷书去装逼,而是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于驾照。从周边N多人的经验教训来看,尽量在大学考完驾照!尽量在大学考完驾照!尽量在大学考完驾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主要是毕业之后学驾照的时间成本太大。其次是随着汽车的普及,开车越来越成为人民美好(Tong Ku)生活的一部分。截至2017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亿,其中汽车2.17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3.8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3.42亿人。堵车也成为了开车出行的常态,就算不为自己,为了能交替开车,让老死机休息一下也请把驾照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