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二手车人的自述
本帖最后由 iKe 于 2025-2-26 17:07 编辑进二手车这个行业时间不长,算了下也快4个年头了,从一开始的优信拍到4s店再到现在自己做车行,感觉时间过的好快,几年下来,也没有什么积蓄。一提起二手车,基本上身边的朋友都认为来钱快,要承认很早前行业利润确实高,那时候行业就一个字乱,调表,事故,泡水,低配当高配卖,买方卖方信息不对等,卖车不知卖车价,买车不知买车价,这中间的利润可想而知。互联网公司进入到二手车行业,带来的是新的变化,新的挑战,还有不断倒闭的二手车行,互联网+为什么能在出行,购物,餐饮等行业做的风生水起,一是因为获取新用户的成本低,复购率高,但汽车作为大宗商品,基本上三五年才会消费升级,目前中国市场10个人可能只有2个人会选择二手车。二是因为目前国家对二手车仍然没有规范的法律条文,比如调表违法,故意隐瞒车况涉嫌诈骗等等,导致瓜子,优信,人人车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最后不得不到了裁员的地步,勉强撑下去。
1.新的变化
买方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车辆价格,除个别冷门以及超豪华车型,同时对车况,第三方检测机构会给与一定保证,车行合同规范,保证买方权益。
2.新的挑战
二手车行作为中间商,是促成二手车交易的关键,在价格车况逐渐透明的市场环境下,成交量成为利润的核心,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迎来的是追求服务,增加客户粘性的时代,靠以次充好,高卖高利的车行注定要被市场淘汰。
3.不断倒闭的二手车行
谈到二手车这个行业,最大的成本就是资金,没有资金怎么去收车,几乎很多车行都有大额的借贷,除了资金就是店租,装修好位置好的地段基本上月租也要过万,再有就是人员工资,二手车从业人员的底薪基本上都是城市最低工资,卖一台车的提成有1到2个点就偷着笑了,除了上述的固定开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客户。 以前的二手车市场人满为患,一到节假日双休,大把的人看车买车,现在的市场,一天能接到四五个客户就觉得不可思议,拼利润,拼成交,拼客源,一部分车行在资金,店租,人员工资的打压下,只得关门闭店。 目前自己的车行,店租是3.2万,压50w的资金在市场管理处,暂时没有招人,每个月贷款的利息是2w多,固定开支是5.8w
低中高端都做,一个月至少要卖8到10台车,才能勉强够维持生活,房贷目前也要2w,可能大家觉得卖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的量,不是难事,可是现状就是卖不动。 如果台台车都是低收,卖个两三台也够了,现实是台台车都是高价顶回来的,无论从拍卖平台还是从个人手中收车,报低价你一台车都收不到,高于行情价,接近零售价已经是目前市场的常态,二三十万的车零售纯利润1.5w左右,这个还要看你什么时候能卖得出去,一个月卖出去,就开始亏损了。 说到这,一定有人问干嘛不换个行业做,或者上个班,不想放弃是因为觉得以后的市场会越来越好,透明虽然带来的利润的减少,也能带来市场的稳定发展。 说下二手车检测流程
入门级选手个人买家仅供参考。 首先要记住一点:车辆事故碰撞受撞击力的传递是由外到里的,车身外面的覆盖件(叶子板、门、前后机盖)没事,里面的加强件(水箱框架、叶子板内衬板)和结构件(大梁、ABC柱、行李箱底板)是不可能有事的。
大部分同行在检测车辆的第一步不是先检查车门的螺丝和胶边,而是先扒开A、B、C柱的胶条看看柱子的焊点是否正常,不可否认,这是最直接最保险的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扒胶条看车况,但是很多情况下条件是不允许的,比如你在车主面前检测车辆,你不敢在车主面前扒他车的胶条,十有八九车主也不让你扒胶条,或者碰到大众、奥迪的车,柱子的胶条是非常难扒的
本期的主角车辆是一台白色的锐志 我习惯坐在车里面检查好电器设备后再下车检查车况,所以我的看车顺序是:左前门→左后门→后备箱→右后门→右前门→发动机舱(6部分)。检查车况的顺序因人而异,不变的是,都是绕车看一圈,切忌左看看右看看。下面分6个部分来分析。 一:左前门部分:
从主驾下来后先看看左前门上的螺丝和A柱上的螺丝,如下两图:螺丝都没动,说明左前门的铰链没有拆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