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oNowhere 发表于 2025-3-19 17:12:52

两年工作经历,我所触及的体育事业

大部分人所接触到的体育,可能就是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看着全球最顶尖的运动员在镜头下面的光鲜亮丽,但是运动员在平时生活中是什么样子,他们是怎样成为运动员的,可能绝大多数人不太了解,我试着用我在运动队两年的经历,带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一下我们的体育事业。我所看到的东西有限,如果你跟我的观点不一致,请默认我是错的。体院出来的,文化程度也极为有限,第一次正儿八经写东西,大家多给一点包容。最后再BB一句,大家如果猜到了我在哪个队伍,从事哪个项目,请尽量不要说出来,因为我看到的东西大多比较悲观,说出来的一些话可能在别人眼里是坏话,我不想因为自己在网上乱讲话影响到我的运动员,他们都是特别善良的一群人,我真的不想影响到他们。写这个东西的初衷,只是为了帮他们发发声,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特别棒的运动员们经历的一些东西。

MarcoNowhere 发表于 2025-3-19 17:35:55

大概介绍一下自己的项目

小众,小众的不能再小众了,小众到跟当地出租车司机闲聊,介绍自己的时候,他们都会感叹,这东西都有运动队?

MarcoNowhere 发表于 2025-3-19 17:36:18

一,运动员
1,运动员的来源
首先,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你的孩子学习很好,你愿意让他放弃学业,进入运动队吗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你的孩子学习一般,你愿意让他放弃学业,进入运动队吗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你的孩子学习很差,你愿意让他放弃学业,进入运动队吗

如果你生活在农村,你的孩子学习很好,你愿意让他放弃学业,进入运动队吗

如果你生活在农村,你的孩子学习一般,你愿意让他放弃学业,进入运动队吗

如果你生活在农村,你的孩子学习很差,你愿意让他放弃学业,进入运动队吗

六个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只有第六个问题所提及的情况,进入运动队会成为一种可能性的选择。所以不难发现,运动员基本上具有一个同性:来自农村,学习不好。

MarcoNowhere 发表于 2025-3-19 17:36:37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小部分特殊情况,比如我身边的一个例子,父母离异,小孩成为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在朋友的帮助下,运动队也就成为了一个暂时的庇护所。

另一种少数情况是,家境优越,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来运动队“半玩式”体验一下生活,不过这种基本上属于打打闹闹的性质。尤其是因为一些运动训练强度较大或者强度较高,往往很难坚持下来,所以这类人群往往都是过来体验一段时间,就打道回府了。

MarcoNowhere 发表于 2025-3-19 17:36:53

有没有自己特别喜欢一项运动,一心想养专业方面发展的孩子呢?有,我本身就工作在一个自由度极高的运动的队伍·中。这项运动很多爱好者会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随着大自然到处奔波,自己的孩子同样也会带在身边,陪自己漂泊四海。这些孩子从小就对这项运动感兴趣,所以也会往专业运动员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类孩子有一个极大的问题:从小跟在父母身边,接触的都是与父母年龄相似的人,年龄过小的他们可能会很刻意地模仿不属于自己年龄段那些人的行为方式。加上从小没有去学校接受系统的学习,很少有机会接触同龄人,这导致他们来到运动队这个人员密度极大,并且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地方,会出现很大的不适应。短时间内,就会被排除出同龄人“自己人”的行列,恶性循环,慢慢更加不合群。

MarcoNowhere 发表于 2025-3-19 17:37:10

2,运动员分析
小孩在成为运动员的开始阶段,很少有选择项目的权利。我所在的单位下辖4个项目的运动队,新人首先在本部训练一段时间,再被分配到不同的队伍中开始训练不同的项目,有的小孩刚从大山中走出来,就莫名其妙被送到海边,有的人在训练之前甚至从没有听说过自己将要训练的项目,这就导致了运动员第一个问题的出现:

MarcoNowhere 发表于 2025-3-19 17:37:27

(1)不热爱自己从事的运动

在他们眼里,这项运动只是他的一项工作,一项在自己学习没有出路之后,代替学习的出路。每天早上训练,中午训练,下午训练,晚上加班训练,不是因为自己喜欢,只是因为,教练的要求。

我自己认为,热爱是体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运动,才能自行的,发自肺腑的希望自己提高,而不是想办法摸鱼划水。只要足够热爱,哪怕没有教练,都会自己想法设法去学习一些新的内容。我自己执教过一只小学生足球队,在体院接触了三四支运动队,最后在运动队也接触了少说一二百名运动员,所有这些接触体育的小孩中,我能从他们眼睛里看他那种,想赢的,自内而外散发出火焰的运动员,一只巴掌数的过来。

前面所说,很多小孩,刚上一年级二年级,就因为学习不好被父母送至运动队另寻出路。说实话,一二年级学习的内容,我想应该并不是很难,这个年龄段学习水平的差距,往往是个体的差距。换而言之,自身的理解能力相比同龄人来说比较差,这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

MarcoNowhere 发表于 2025-3-19 17:37:45

(2)大部分被送到运动队的小孩理解能力很差

什么叫理解能力呢?一个动作,教练用10句话教给你,有的小孩听一次就能理解,而有的小孩听完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就是理解能力。体育和义务教育不一样,义务教育的老师会给你重复十遍,一百遍,直到你理解为止。而体育项目,教练不需要每个人理解,教练只需要筛选出值得培养的那么几个。体育不是身体好就可以练好,灵活的头脑我觉得是比身体更重要的。越顶级的运动员,他的头脑绝对很聪明,我认为他们不输任何重点大学的学生,他们会去思考自己存在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改进,这是我认为的运动员之间最大的差异,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苏炳添苏教授,他已经发表了好几篇以自己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分析自身的问题,这就是顶级的运动员自我观察能力。其实仔细观察,大部分队伍,重点培养的就是那么一两个人,其他人,说的直白点,就是陪练的,而且大家其实都明白自己就是在陪练。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还会心甘情愿给别人当“陪练”呢?这就需要了解一下大部分人训练的目的了。

MarcoNowhere 发表于 2025-3-19 17:38:04

3,运动员训练目的与发展
有一次外国的记者过来采访我们队伍中几个小毛孩,他们问,你们为什么选择训练体育呢?最油嘴滑舌的小孩回答,为了奥运会金牌,为国争光。

仔细想一下,即使是我们这么小众,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有职业比赛、职业选手的一项运动,在国内都有超过300名运动员。别说奥运会,全运会冠军都是极难的,这一点他们难道不明白吗,我想肯定是明白的。那么他们有没有付出与自己所说的奥运会冠军所匹配的努力,或者说是训练量呢?没有,每天最会偷奸耍滑的恰恰是他们几个。跟他们一样,大部分所谓的冠军目标,都是说说而已,因为在运动队,运动员除了拿到冠军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MarcoNowhere 发表于 2025-3-19 17:38:21

拿到健将资格,用另外一种方式上大学。

运动健将,在外行耳中或许是很高大上的,但是在专业的运动队,尤其是我们这种省级队伍中,只要你资历足够,并且实力没有那么拉跨的话,队伍是会想办法为你“搞”到手的,我们队将近30名运动员,除了几个小不点和极个别纯粹来混日子的选手,其他基本都拿到了健将资格。然后到了年龄,队伍会想办法给你拿到一些证书,送你去上大学,至此,大部分人的运动队生涯就会画上圆满的句号。具体项目可能有差别,但是大致上都是一样的,拿到证书,免试或者考试加法上大学。至于这个拿到健将一类证书的方式,会在下文详细描述。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两年工作经历,我所触及的体育事业